
新华全媒+|问天飞天,空间科学启新篇——写在
在科学实验方面,问天舱内摆放了多个实验柜,为开展多学科太空研究奠定了基础。舱外一共安装了22个标准载荷接口,是舱外暴露实验的最佳场地;灵活精细的小机械臂长5米,是实验载荷舱外照料的全能选手。
问天飞天,“中国星”更亮了。
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,是专门为空间站建设打造的舱段运输“专属列车”,采用无毒无污染的液氧、液氢和煤油作为推进剂,起飞重量约849吨,是我国目前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新一代运载火箭。
在规定的时间发射并将航天器送到指定的地点,这成为此次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发射的成败关键。
太空“穿针引线”,失之毫厘可能差之千里。“火箭必须在规定时间发射,否则问天实验舱将无法到达指定位置。”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总体副主任设计师刘秉说。
从容与优雅的背后,是航天人的巧思善工与精益求精。
7月24日14时22分,“中国最强”火箭——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,托举“中国最重”航天器——约23吨的问天实验舱升空。
问天实验舱是我国迄今为止体型最大、质量最大的航天器,总长17.9米,直径4.2米,约23吨,是现役在轨最重的单舱主动飞行器。
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采用一级半构型,是目前世界在役火箭中唯一一级半直接入轨的火箭。这种设计简洁的系统,使火箭无需进行级间分离、高空发动机启动等动作,降低了故障发生的概率,提高了火箭可靠性。
首次执行交会对接发射任务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,准时点火、顺利升空。
同时,问天实验舱的气闸舱与天和核心舱的节点舱之间、航天员系统的舱外服支持设备之间也相互备份,确保航天员出舱活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。
7月25日3时13分,问天实验舱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,完美“合体”。
问天实验舱设计团队则对实验舱数据参数精准把握,并提升算法达到更强的适应能力和纠偏能力。同时,采用半自主交会对接方案,实现交会对接过程中的稳定控制。
文昌的沙滩上,挤满了欢呼的人群。
本文转自:新华网
科学实验柜体积虽小,却功能强大,相当于把占地几十平方米的科学实验系统装到一个不到2立方米的柜子里。
据介绍,问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互为备份,关键平台功能一致,可以完全覆盖空间站组合体工作要求,既发挥定海神针般的双保险作用,也为空间站未来15年可靠运行打下坚实基础。
问天与天和“合体”约7小时后,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进入问天实验舱,中国空间站开启“双舱”模式。
“第一道保险”是“起飞时间修正技术”。该技术让火箭的控制系统可以自动计算偏差、调整目标轨道,即使火箭没能完全按照预定窗口发射,在0到2.5分钟这个时间段内任一时间点发射,火箭都可以在飞行过程中自动修正因推迟发射导致的飞行偏差,将实验舱精准送入预定轨道。
实际上,尽管长征五号B于2020年5月5日成功首飞,2021年4月29日又将天和核心舱准确送入太空,已为其长期运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,但此次发射,载荷更重、羽流干扰更大……
征程虽远尽在掌握
万里晴空碧如洗,一飞冲天上九霄。24日14时22分,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,约495秒后,问天实验舱与火箭成功分离并进入预定轨道,发射取得圆满成功。
作为中国空间站的首个实验舱,问天不仅进一步提升了空间站的可靠性,还改善了航天员在轨生活条件。其独特的科学设计,以及所携带的“独门神器”,还将成为深空探索的有力支撑。
“第二道保险”是发射场流程优化。娄路亮介绍:“低温火箭系统复杂,发射场各项流程种类繁多。我们总结前7次发射经验,对射前10分钟的发射流程进行优化,距离点火还有2.5分钟时,就完成了发射前各项准备工作,如果有问题能早发现、早解决。”
胜利的背后,积淀的是航天人的辛勤与汗水。
升空流程完美精确,“穿针引线”沉稳有力,“太空之吻”优雅从容,航天员乘组顺利进入实验舱。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关键一战完美收官,静候“梦天”逐梦九天。
约13个小时后,问天实验舱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。两个20吨级航天器首次实现在轨交会对接。
“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发射任务环环相扣,意义重大,任何一次都不容有失。”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娄路亮强调说。